1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牵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电视台协同打造的沉浸式“大思政课”校馆台协作系列展演活动“信仰的力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专场”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上演,并面向全国直播。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担总策划、总导演、歌曲创排、演唱,音乐学院师生参与了本次展演。
此次展演聚焦“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主题,以“歌曲+讲述”等多形式,由党史专家、思政课教师、音乐学院教师、红色场馆讲解员、电视台播音员共同组成授课团队,以百年党史的四个时期为时间轴,选择恽代英、何功伟、焦裕禄、钱学森,以及小岗村、深圳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讲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通过讲演、话剧、歌曲、朗诵、表演多形式,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英勇斗争的革命传统、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等。展演活动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理性认同与艺术情感相融通,促进了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经历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展演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子一曲《在灿烂的阳光下》中拉开序幕。随后,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通过歌曲串联并讲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惠东讲道,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而马克思主义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中国的漫漫长夜,矗立起了一座思想的灯塔,给苦难中的国人带来了思想的指引。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合唱《国际歌》点燃展演现场氛围,结合朗诵讲演把师生带回到百余年前。“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摒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年过耄耋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良明和武汉革命博物馆青年讲解员熊思宇共同讲述了恽代英为了革命理想而英勇牺牲的故事。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台的易星展示了何功伟的《狱中歌声》,讲述了何功伟在狱中斗争,为鼓励战友而填词的事迹。齐唱、轮唱唱出铿锵激越的《保卫黄河》,带人穿越到那段抗战硝烟岁月。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祖国》把人带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掀起了展演的高潮。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的张文静通过展示纪念馆的一把焦裕禄生前坐过的旧藤椅,深情地讲述焦裕禄在兰考治理风沙的故事。“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刘梦觉深情讴歌了为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元勋们。
风云涌动改革起,敢叫天地换新颜。来自大包干纪念馆的贾贵,在一张按有“18枚红手印”的契约书前,讲述了凤阳县小岗农民“包产到户”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故事。一曲《春天的故事》描绘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带人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篇章,华中师范大学梅萍、李芳、徐秉国、薛惠、李春火、彭菊花、刘梦觉深情讲述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回顾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号召新时代青年胸怀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仰,不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展演活动在学院师生合唱的《领航》中落下帷幕。
“太精彩了!”广西医科大学教师韦金伶说,“大思政课堂”让人触摸到思政课的温情和温度。通过网络观看直播的学生祝晓艺感叹,“这样的思政课堂太有吸引力了,不但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而且心灵深受洗礼。”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校馆台协同发力,打造大思政课堂,增强了思政课的魅力。本次展演让师生们既加深了对重大事件、历史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了解,也展现出对“信仰的力量”坚定不移的确认和笃信。
据悉,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范大学组团高校、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武汉革命博物馆、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湖北广播电视台主办。活动通过教育部“云上大练兵”“大思政课”数字实践地图、华中师大官微和直播平台等面向全国同步直播,全国各地的6000余人次观众通过学校文科实验室平台线上观看,评论互动点赞量达8000余次,观众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文章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mx_Vp5xO4CDP6lMrIbTOyQ
撰稿:詹艺虹、周燕、张菡
编辑:蔡希子
审校:陈龚泽祖、陈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