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首页  >  学工在线  >  学生天地  >  正文
【暑期实践】文化寻访团武汉小分队“寻汉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展开调研活动

作者: 时间:2018-08-26 点击量:

  (通讯员:李枫霖 商韫雪)随着人们生活生产与消费习惯的转变,传统的手工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许多饱含着中国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手工艺,已经失传。因此我校四名同学自发组织为期一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目的为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文育人,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A3F46

(江欣苑汉绣博物馆内悉听馆内人员讲解)

 

  7月19日,“寻汉诀”实践小队来到武汉汉阳区江欣苑汉绣博物馆进行参观。小队人员入馆内发现,馆内作品大多是传统汉绣作品,仅有少些现代作品。通过馆内讲解员讲述,实践小队人员了解到,汉绣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绣种,一直流转于民间。其艺术特色是色彩对比鲜明、外形拙质朴素、艺术气氛浓烈、针法讲究规范,而在刺绣图案上,花卉图案中梅、兰、竹、菊、牡丹等为主,动物图纹中以龙、凤、鱼等为主,文字图案中以福、禄、寿、喜等为主。

  每幅绣品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寓意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汉绣自诞生起就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平金夹绣”为特点的主要表现形式。汉绣的针法与“四大名绣”相异,是极富有地方艺术特色的绣种。



 (工作室内正在刺绣的学徒人员)


  在江欣苑社区的汉绣工作室里,实践小分队队员有幸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本荣老先生。任本荣先生自12岁起作为汉绣学徒,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直至裱框的全套工艺流程他都信手拈来,他是汉绣手艺街头绣花街上最后一代传人。老先生曾用四年时间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绣制了三大挂件,奉送给政府,现收藏于市博物馆内。任本荣如今已有七十的高龄,仍专注于汉绣工作的一线,刺绣、教学都亲力亲为。每一次提线运针都饱含老先生的所思所念,汉秀传承人任本荣先生说过:“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知那份冰冷机器无法制造的熨帖。”汉绣,可以说是任本荣存在的意义,而任本荣也是汉绣生命力的延续。

 

(湖北省汉绣服务社·昙华林)


23日,“寻汉诀”小分队来到昙华林处湖北省汉绣服务社调研。如果说汉绣博物馆代表的是汉绣的历史,那么昙华林的汉绣服务社就是现在汉绣的发展。队员调查发现,现代汉绣作品,更符合大众审美:主题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花卉、动物、文字,增加了山水、人物等;针法跟传统针法比更灵活多变,由传统的“平绣”变化添加“乱针绣”绣法,这些都更多要使绣品的颜色错叠交织,很考验手艺人对颜色的敏感度。不过,现代汉绣相比传统汉绣也有遗憾:现代汉绣作品的剪样,用的是绘画作品改编,那些收集来的图样是直接源自机印。把图画变成绣品,在给汉绣成品佳作带来一片生机的同时,却又少了一丝创造力。

现代生活中的汉绣的确比较失落,但是它并非是博物馆或专门工作室才有的身影。23日,当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一家店,店名楚凤。这既是一家咖啡厅,又是一家汉绣文化体验店。实践小分队在此了解到,白天的咖啡厅里面会有专门汉绣老师到此进行集中式的兴趣课。

                             





“楚凤咖啡”亦或“楚凤汉绣”店里除了有基本饮品供应,有供兴趣学员学习纹绣的案几,有参与讨论的围桌,还有各式样的汉绣成品便于欣赏,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具有现代气息的“活”的汉绣文化小店。在这里可见,传统汉绣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



“楚凤”汉绣文化体验店的绣线“十二品”线)


  汉绣,作为湖北地区的地方刺绣种类,传递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在历史上,汉绣曾居于其他名秀之首,但现如今汉绣传承危机重重,我们当代青年人必须对其关注,进行研究、保护、继承与传播,不仅要学习保护传统工艺,将汉绣文化继承下去,我们更要想办法让汉绣作品及衍生产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在机器化商品竞争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去努力实现的。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6786778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学院联系人:董老师,办公室:音乐学院31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