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商韫雪 摄影:范雨菲)2018年11月18日星期日下午两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及研究漫谈”的学术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会议室成功召开。参与本次会议的有自全国各地专家与学者们,其中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魏廷格、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进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家蒲方、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吴晓娜为代表 。
(专家学者们合照)
本次漫谈会的主持嘉宾由代百生博士担任,专家学者们就漫谈会有关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的提议,各抒己见,他们的思想也在此发生碰撞。
会议首先是由魏廷格教授发言。他开场就提到,“没想到,这几天会议组织出乎意料的好,会议内容出乎意料的丰富,”他开场就用两个出乎意料来形容了十分愉快的的学术活动。
魏教授是最早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泰斗之一,他回忆了自己当年的研究路程,从一个独自作战的开路先锋到现在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僚在这条路上继续开垦,他表示十分欣赏也十分感谢在座各位的奉献。
其次发言的是吴晓娜老师。吴老师首先谈道,十分感动于多年以后再次回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并能与新老一辈老师们、学者们、专家们进行座谈。随即,她也谈到当初自己探索中国早期钢琴作品的艰辛,其中值得提出来很重要的研究部分实为专家采访。在说到南北两版本“牧童”分别是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时候,对大家叙述了当初采访老先生时,先生言语中特别的提起并强调了生活体验与情趣。
吴老师认为,能否弹出来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意蕴,很关键的在于演奏者对作品文化内涵有无相应理解的体验与生活情趣。
随即,蒲方老师谈到了自己的看法。蒲方老师认为,我们所研究的钢琴作品应具有相当的传承必要与传播价值。“首先作为老师一方的传播者,要做的是影响学生。每位老师都是自己的自媒体,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传播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比起专场的音乐会,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有演奏、有讲解的讲演会。以此传播才是更有效的。”
接着,到场的刘进清老师发言了。刘进清老师提出,我们应当要悉知什么是“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并指出,我们的注意除了七八十年代之前带有时代印记的中国风格作品,还应该关注七八十年代后作的甚至再往后尝试的作品。因为中国钢琴作品是需要发展的,只有脉络梳理清楚了,才能更好继承发展的,所以相关作品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他还特意强调了改编曲可以占有部分地位,但作曲家更要继续发展创新。
轮到张奕明老师发言时,他认为好的中国作品确实存在,并非有人认为那样“中国曲子都不好听”,但是弹奏这些优秀作品的人太少,导致听的观众就会更少了。
所以,有些作品,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倾听作曲家的作品中的意图,而不该是作曲家一味的迁就观众的接受力而写作。并且,只有好的演奏才能传播出作品的精华。
主持嘉宾代百生老师在各位嘉宾学者发言后即刻总结。并在会议最后,他提出,尽管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等有一系列困难,但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思路提议——“我们可以采取建立专家小组的方式,齐聚各类人才博采众长,吸收各个专业行家的优势进行相关研究,从而避免单打独斗的困难。”
在漫谈会自由发言阶段,相继有各个地方各个学院的老师起身发言对话学者们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次会议最后在专家学者、老师们的对谈中愉快地结束,在座各位颇感意犹未尽。
(陈永老师)
(中文系汪老师)
(吴晓娜老师示范)
编辑:新闻宣传中心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