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雅璇 摄影:郑钰)2018年4月13日上午10:00,上海音乐学院杨建教授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23会议室举办了第二场讲座,题目为“音乐表演研究的多重分析途径”。讲座由康瑞军副院长主持。我院钢琴系、音乐学系、声乐系、作曲与指挥系、器乐系等部分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整个会议室座无虚席。
杨建教授以“音乐表演”为主题,引导师生从乐谱、版本、音像资料等进行探究。一段音乐,首先需要学习者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正确和完整的版本。进入20世纪,由于版本的多样化,学习者可以从乐曲时间性的的变化和创作背景来分析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的本意,和他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除此之外,现有的一些技术成果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
之后,杨教授从音乐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结合的角度,向大家演示了如何把感官化的声音材料转换为形象生动的视觉图形,把节奏,乐段以及情绪,音色、速度等音乐元素,都用数字信息技术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从而可以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更加清晰地感受和把握音乐风格。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用声谱图来分析音色(以玛利亚·卡拉斯等人演唱的《茶花女》选段为例),用ioi偏离曲线来分析不同音乐家对节奏、语气的不同处理,用代表力度速度的演奏蠕虫(performing worm)来具体呈现一段音乐在结构上的微观变化和界分。与此同时,杨老师还分别举例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家的表演风格在视觉分析图像上的差异。特别引起师生浓厚兴趣的是,杨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他个人制作的Vmus.net版本素材案例库,以及他所熟知的英国剑桥大学约翰·林克(John Rink)教授的 “肖邦在线”(Chopin online)演奏版本库的分析和编辑功能。这为师生今后的教学和表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素材。
在结论部分,杨教授总结到,随着资讯和学术研究的发达,21世纪世界性的音乐表演和研究,已经逐渐从单一的乐谱技术分析和再现,日益拓展为综合性的表演实践和研究。其内涵包罗万象,涵盖了“创作背景到乐谱版本”“音乐分析”“表演历史和音像版本”“音响的可视化分析”“演奏演唱的技术实现”“演绎风格与美学倾向”等多个维度。
进而,作为两场讲座的总结,杨教授认为,21世纪以来的音乐表演与研究中,具有历史意识的表演(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 HIP)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非常活跃的因素(主流表演,Main Stream Performance,MSP)。让许多学者始料未及的是,HIP也已经成为音乐创新性和个性化的重要推动力。而两场讲座中所体现的体现当代科技进展得各种实证分析手段,以及与传统研究方法的深度整合,丰富了我们对音乐表演的全面认识。在具体的表演和学习实践中,知识性和分析性成分的大量介入,对各个层次的音乐实践和教学都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讲座最后,作曲指挥系主任曹冠玉老师发言,认为这种可视化、综合了艺术、人文和科技的先进研究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的理解乐谱,也给我们作曲师生打开了新的思路,我们不光可以用传统和声的方式去写作曲,更可以用这种高科技的手段更理性、更全面地把音乐做得更加细致。最后,康院长希望学院的老师们把这种创造性的技术和整合性的表演与研究思路运用到教学当中,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艺术和教学品质。讲座结束后,杨健教授和老师们合影留念。
编辑:新闻宣传中心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