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德彪西之美 ——中央音乐学院龚晓婷教授谈德彪西与音乐创作 9月24日下午两点半,一场主题为《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概述——兼谈我的音乐创作》的讲座在音乐学院323会议室举行,主讲人是中央音乐 ...
我眼中的德彪西之美
——中央音乐学院龚晓婷教授谈德彪西与音乐创作
9月24日下午两点半,一场主题为《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概述——兼谈我的音乐创作》的讲座在音乐学院323会议室举行,主讲人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著名青年作曲家龚晓婷老师。讲座由音乐学院副院长康瑞军主持,作曲指挥系主任陈朝汉老师、音乐学系主任陈永老师等音乐学院80多位师生到场聆听,会议室座无虚席。
龚晓婷老师以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分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她眼中德彪西音乐的创作风格与特点,继而提出自己在创作上的心得。“现代作曲家鼻祖斯特拉文斯基曾说:‘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的成就多归功于德彪西’”,龚晓婷老师说,“而钢琴作品往往是创作最好的结晶,德彪西的《前奏曲》发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与技巧,在和弦与和声运用上具有独特方式与个人风貌,结构严谨,织体复杂,和声多变,音阶调式多变,是他钢琴作品的代表作”。
她让大家聆听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沉没的教堂》、《焰火》等若干作品,引导着听众感受德彪西的音乐魅力。“他的作品标题都写在曲子结束处,将想象的空间留给听者”;“罗兰康代对前奏曲的评论曾让我深受启发:‘它不是音乐的图画,而是一种气氛,一种心理状态的复杂而细腻的再现,是象征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他的灵感来源有诗与画,也有游历各地受景色与人文所感,音乐带给人以丰富的地理与自然元素的联想。”;“前奏曲的和声精致,以和弦作色彩而用,装饰性经过句中充盈着东方韵味,突然的转调与音调中心音转移,时有情感意味的变化与游离。”而后,龚晓婷老师让大家欣赏了她近期与早期的几首作品,包括三首钢琴独奏曲,与为展现北京西城文化特色而作的《悬浮的什刹海》、《中国梦—古都心梦》等六部交响作品,并与在场师生就个人创作进行了交流,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龚晓婷,著名青年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中国复调音乐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
她创作有声乐、器乐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多部,并多次在“金钟奖”等海内外作曲比赛中获奖。2012年、2014年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及北京音乐厅成功举行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影响广泛。
龚晓婷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创作、教学与科研等各领域均颇有建树的作曲家。曾多次举办学生作品音乐会,并先后圆满完成七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有多张个人CD专辑及两部钢琴曲集、法语译著《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专著《熟悉中的惊奇》、《复调音乐基础》,并发表多部作品及学术论文,在教学领域也多次获奖。
龚晓婷的音乐被誉“新而不怪,美而不俗”的新现代中国音乐风格,清新淡雅的品味受到瞩目,钢琴套曲《淡彩五帧》曾获“金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