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毕业生之后,大学又迎来期末考试季。日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青年教师梁宇主讲的《外国舞蹈史》理论课受到新华社、中新社、《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的聚焦报道。 一门舞蹈理论课为何受到 ...
送走毕业生之后,大学又迎来期末考试季。日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青年教师梁宇主讲的《外国舞蹈史》理论课受到新华社、中新社、《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的聚焦报道。
一门舞蹈理论课为何受到媒体如此关注?原来梁宇一改中国舞蹈界该门课的授课方式,变“写”答卷为“跳”舞蹈,让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舞台上跳舞PK。媒体报道说,大学的舞蹈理论课一般局限于对舞蹈名词的宣讲、纸面传授、照本宣科、有文字无形象,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名词和空洞的理论,然后期末参加书面考试,之后舞蹈理论书籍束之高阁,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梁宇大胆改革,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还是研究者、创作者、编导者。在外国舞蹈史教学中,梁宇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形成若干课题小组,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某个历史时期的舞蹈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教学中,课堂分组研讨、师生角色互换、一起泡图书馆、去博物馆、做课题研究,写舞蹈论文、编舞蹈动作。梁宇把平面的舞蹈理论教学变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舞蹈研习,经过一年的研究,每个课题组制作了成果展示课件,一边表演舞蹈一边解说研究成果,实现变听觉为视觉,变教学为自学、变笔试为表演。
以问题为导向,变教学为自学,笔者认为,这是梁宇老师教学创新成功的关键,也是值得大学老师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大学课堂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一卷结束。平时老师照着教材读读讲讲圈圈画画,学生爱听不听爱来不来,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然后高分通过。
这样的教学是省事,老师省事,学生省事,成绩虽然漂亮,但考完之后,学生立马就把学过的东西交还给老师了,教材从此不再翻看,所学东西几乎忘得一干二净。每逢毕业之时,很多毕业生尤其是文科毕业生遗憾自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甚至几本专业的经典著作都没有阅读。
大学课堂教学没有了中考高考的考试压力,应该把精力转向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因为大学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足够的条件。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学习条件极为充分便利。无论文科理科还是工科,课堂教学都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变老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个人或小组研究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和能力。
虽然我们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包括互联网+,可是照“本”宣科一卷结业的课堂教学在高校依然盛行。一个以创新为特色创造为本质的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导向应该是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批判创造精神为要旨,所以照“本”宣科一卷结业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该OVER了。如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游戏再不OVER,中国大学进军世界一流的梦想就会残酷无情地被别人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