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莉,华师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青年教师,声音刚柔相济、身姿妙曼优雅。她尚在韶华之年,却拥缀诸多社会光环:第13届全国青歌赛银奖获得者、湖北省著名青年歌手、央视音乐节目的常客、在读博士生…… “桃李不言而成 ...
万莉,华师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青年教师,声音刚柔相济、身姿妙曼优雅。她尚在韶华之年,却拥缀诸多社会光环:第13届全国青歌赛银奖获得者、湖北省著名青年歌手、央视音乐节目的常客、在读博士生……
“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果然,在4月30日晚,“美莉之声·万莉老师师生音乐会”,还未及开演时间,华师音乐厅内早已乐朋满座。
观音乐会节目单,清晰地贯穿着两个基本主题:巴山楚水的盛世欢歌,传唱历史的经典。
一、巴楚山水的盛世欢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巴山楚水间,自古多声诗绝唱,今逢盛世而放歌。
此次音乐会上演唱的歌曲,有一半是托巴楚山水咏唱古今情怀的:《祝福三峡》、《高山流水》、《峡江情歌》、《我的江汉大平原》、《大别山情怀》、《家住长江边》。这些作品大多为万莉老师演唱过的保留曲目,这次由她的学生分别演唱,也算艺得真传。
《祝福三峡》(词:谈焱焱,曲:胡廷江)。
连系着巴山楚水的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催生了近百万的库区移民。诀别故土,情牵万缕。这一复杂而缠绵的主题,也成就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但它们大多是挟带着“主旋律”的正面歌唱而浅表抒情:
“告别三峡,走向天涯,带走行李,留下了牵挂。看一眼长江水,怎能忘记在你怀抱中滚爬。看一眼神女峰,怎能忘记在你神话里长大。啊!我的三峡,啊!再见吧,再见我的老家”。
首位登台的肖雅文同学,相对理性严谨地演唱了这首《祝福三峡》。显然,她的精力较多地放在了发声处理上,而对歌词之内涵,尚待深入挖掘。若按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期望,则应更多一层历史的抚怀,能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又未尝不可呢?
《高山流水》(词:韩静霆,曲:羊鸣)。
武汉,因有汉阳古琴台,而得“高山流水”的自然之惠,我们也常引以为豪。当代艺术歌曲《高山流水》,歌词将音乐历史中特定的古琴典故,延伸至现代广义的知音情怀:“我是你的手指,你是我的琴弦。我是山中流水,你是水岸高山。高山流水,相知到永远。”
此歌的词作者韩静霆,算得上一位歌词大家,他还写有《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梅花引》、《断桥遗梦》等经典之作。
肖雅文的演唱,声音细腻,举止规范,但略显拘谨,还需多一点“一唱三叹”的转折起伏性。
王静演唱的《峡江情歌》(词:牟廉玖,曲:王原平),系根据湖北利川民歌《龙船调》改编而成,原民歌中的标志性歌词“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成为新作的酵母,反复咏唱,具有浓郁的巴山地域风情。在全国第十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湖北歌手陈春茸凭藉此歌夺得民族唱法银奖。
该作品中运用了较多的装饰音(上、下滑音)和较复杂的混合节奏(散板、4/4、2/4、6/8),挑战着演唱者的声带弹性和节奏掌控感。
王静同学来自鄂西山区,她对此类作品的把握,应有得天独厚的感受条件。她的演唱,在韵味和风格表现方面可谓恰到好处。但其声音给人感觉有点偏闷,真假声区转换有些脱节。
《我的江汉大平原》(词:贺沛轩,曲:王原平、朱才勇),作品表达了人们对新时代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的无限赞美之情,代表着良好的湖北形象:
“看不到边,夕阳伴炊烟。看花了双眼,天在水里面。长江流金、汉水流银、锦玉满场,我的江汉大平原”。
《大别山情怀》(词:雷子明、马民权,曲:王原平、马民权),原为风光音乐片《大别山情怀》的主题歌。歌词借托满山的杜鹃,抒怀岁月的沧桑,畅望未来的美好。曲调具有鄂东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
谢依琳同学演唱上述两首歌,虽然在运嗓底气和声音感染力等方面,不如师傅,但她的定场招式、抒情气质,于颦笑之间,颇有“万莉范儿”!
《家住长江边》(词:熊召政,曲:王原平),是近年来湖北声乐创作的代表之作,选自同名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由《水沃荆楚》、《魂牵三峡》、《梦寻神农》、情动巴土》、《云漫武当》、《鱼跃洪湖》、《祝福长江》等篇章组成)。
“家住长江边,一天又一天;家住长江边,一年又一年。哥哥手中的橹哟,摇起了太阳红;妹妹手中的篮,采下了月儿弯。一波波流水,一代代的爱;洗尽了酷暑,冲走那严寒;男人的笑啊,女人的歌,都是醉人的好春天”。
在我听来,这部歌曲的成功,主要依赖其优美舒展的曲调。与曲调相比,歌词就相形见拙了。该词作者虽是位大作家(曾因长篇小说《张居正》而获茅盾文学奖),但写歌词却似非此君之长(更何况其为人多有病垢)。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万莉师生齐唱的《家住长江边》,曲有韵,词有骨,在状物、托辞、抒情等方面都做到了尽致。
二、传唱历史的经典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文化传统具有惊人的韧性,历史经典总是日久而弥新。
《月之故乡》、《敢问路在何方》,都是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了。帅气的大一学生李凯瑞,台风朴实,音色纯净。但是明显地很怯场,气息托不住,情感表达跟不上,纤细有余,阳刚不足。
《唱支山歌给党听》(词:蕉萍,曲:践耳),是老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名作,它曾影响了一个时代,塑造了一代人的灵魂。
听刘晗煜同学演唱这首歌,我感到,她在力求回溯歌词历史现场、表现特定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是下了一番台后功夫的。其声、容、神、举,都若万莉老师的影子再现。后学有人,可喜!
万莉老师演唱的《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源自中国经典歌剧《白毛女》,该剧创作于1945年,堪称20世纪中国歌剧的经典之作。之前,早已有郭兰英、王昆、彭丽媛等演唱大家的范本,歌坛后学要想超越前辈实属不易。特别是在歌剧内容的把握与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更难以逾越那70年的时空阻隔。
万莉老师歌喉清宛,她的演唱声遏行云。她对白毛女人物的理解和表达,也下过切实的功夫,在我听来,她的演唱,字字泣血,声声催泪。已达“情发于中而应声于外”的审美效果,这与她的艺术荣誉完美相衬!
中国民族唱法,非常讲究声、情、字、味的综合修炼,此中尤以“字”为先。《乐府传声》讲“欲令人人知所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最忌“以至听者一字不能分辨,此曲之下贱,风流扫地矣”的结局了。
就我听学生们的演唱,感觉她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在“字”这个方面。
听声歌,感乐教之效,远在于器乐之上,确实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故《乐府传声》也认为“欲求乐之本者,先从人声始”。从此次声乐音乐会上听者的踊跃性和受动感来看,这也是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