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陌生而又熟悉的手风琴——听李夏的音乐会有感

作者:(九年白云边) 时间:2014-04-10 点击量:

虽然自己也算在专业音乐圈里混过些年月,也捣腾过几年的乐队,但对于手风琴及其音乐,我自认还是一个门外汉。 初夏的4月8日夜,听李夏硕士的手风琴音乐会,听的很恬淡,全然没有一丝顾及到乐器功能和音乐技术的想 ...

虽然自己也算在专业音乐圈里混过些年月,也捣腾过几年的乐队,但对于手风琴及其音乐,我自认还是一个门外汉。

初夏的4月8日夜,听李夏硕士的手风琴音乐会,听的很恬淡,全然没有一丝顾及到乐器功能和音乐技术的想法。在音乐厅里,听众稀稀,乐声袅袅,唤起的都是我那陌生而又熟悉的情绪点滴。

质朴

达坎的《布谷鸟》,和马格南特的《黑眼睛》,都与传统的歌舞相关,类似“茨冈”、“查尔达什”舞曲风格,渗透着质朴的乡野之情。

透过这些舞曲,手风琴艺术传达给我的第一感官印象就是质朴,她没有“乐器之王”钢琴那样辉煌灿烂,也没有“乐器皇后”小提琴那么高贵多情。这种感觉,或许又被后来生活中那些影视镜头里的歌舞场景得到强化。每每看到,在东欧国家,尤以吉普赛、俄罗斯为代表的各地原著民族,众庶牵手围圈,应和着手风琴的节奏,载歌踏舞,奔放不羁,乐而忘忧。在中国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中,也不乏此情此景。

在童年的记忆中, 最羡慕的是当时知青宣传队中那潇洒的手风琴手和他们的同行。那时的孩子们,基本生活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条件下,还嬉笑连天地追逐在知青宣传队的后边,希望要听个过瘾、看个明白。终究是没看明白(至今还没明白、也不希望明白),但觉过瘾,甚而至于达到了乐而忘饥、乐而忘返的境地。那是一个质朴的年代,盛满着质朴的听觉、质朴的美感……

闲适

在音乐会中,又使我想到,象其他以空气为动力刺激簧片发声的同类乐器(如脚踏风琴、口琴等)一样,手风琴的音色释放似乎要“慢半拍”,这有如药品中的缓释胶囊一般。手风琴没有钢琴那样的“颗粒感”和小提琴那样的“金嗓子”,所以,它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不那么直接和急切。但正是这一“劣势”,造就了手风琴音乐最具个性化的“倦慵”和“闲适”情结。

也因为手风琴的方便(但并不简单)、适用,使它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日常文艺活动的主要伴奏乐器,成为宣传队走乡串巷、服务民众的乐器之王。它与民间的质朴、乡野的闲适,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鱼水情深。

如今,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击碎了我们的“倦慵”, 摧毁了我们的“闲适”!听听手风琴,还能回赠一点点吗?

忧伤

艺术,多半是以悲为美的,忧伤,亦当属于悲剧美的重要范畴。在西方音乐文献中,有很多作品,一看曲名就感觉忧伤扑面,如《悲叹小夜曲》、《忧伤的圆舞曲》、《忧郁的黄昏》、《殇》等等。

在我的记忆中,手风琴似乎是难以表达忧伤的,它不象肖邦的钢琴、西崎崇子的小提琴、杜普雷的大提琴那么让人彻心透骨,它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徐徐地袭来,渐而又缓缓地褪去,多情、细腻而恬淡。

听李夏演奏马格南特的《黑眼睛》中的某段变奏,那具有伸缩性节奏,暗淡的小调性,都渗透在这忧郁而抒情的行板中,这显然是手风琴式的忧伤,它诱惑着你的伤感,但也正是因为它“音色释放似乎要慢半拍”的“缺陷”,变成了它的“优点”,会使你的悲情被涵化而哭不出声来。

典雅

“典雅”一词,堪称欧洲古典音乐的专利标签。

此次音乐会中,李夏演奏了手风琴版的巴赫、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音乐不乏古典的气息,把我的心带回到了巴洛克,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宫廷燕享、贵族集会中演奏的“经典”所释放出的“雅致”。

自欧洲近代工业化以来,迫于钢琴“乐器之王”的势力日益强大,昔日民众心目中的乐器之王的手风琴,已逐渐被边缘化,风光不再。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我听来,演奏巴洛克及古典音乐,手风琴那多变的音色(特别是它的管乐音色),恰使它契合了古典音乐质朴、闲适、平衡的理性本真,这正是钢琴键盘所难以逾越的!应该令手风琴演奏者和教育者们感到自信!

谢谢李夏!

谢谢手风琴!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6786778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学院联系人:程老师,办公室:音乐学院3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