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主持:辛欣;翻译:张晨;策划组织:凌俐;撰稿:彭烛之
2020年12月7日晚7:00,美国东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乔尔·肖恩哈斯为院内、外约百名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学生应该聆听的重要钢琴家》讲座,本场讲座是Joel教授在华师音乐学院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Joel教授是我们华师的外聘专家,也是斯坦威钢琴艺术家,出版发行过多张钢琴演奏专辑,其演奏的舒伯特等浪漫与现代钢琴音乐具有热情、激情和闪光等特点。(见海报)
Joel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强调了聆听演奏家录音的重要性;紧接着指出了在聆听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焦点;其次以四首作品作为案例,对比了多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分析了每位钢琴家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演奏特色;最后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钢琴演奏、钢琴教学、教学资源检索等多个领域。以下是讲座的具体内容:
一、引言
关于演奏家与录音版本版本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涉及面颇广。如果要深究其中的奥秘,一个学期的课程恐怕也无法穷尽。Joel教授本次讲座将由点及面,以四首在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曲目作为案例,阐述他在学习演奏家录音时的一些心得,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第一部钢琴录音诞生于1888年的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众多的钢琴家或者作曲家录制了钢琴作品。早期钢琴家因生活年代比我们更接近作曲家,因此其对作品的理解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具有更多元的手段去收集各版本的录音,任何钢琴专业的学生应投入足够的精力研习录音,从中得到灵感与启迪。
二、聆听演奏家的录音为何重要?
音乐是一门语言,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第一要务就是熟练的掌握这门语言。聆听钢琴家的演奏录音就跟向父母学习生活经验一样,这将使我们受益终身。我们虽然长大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父母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们的内心或多或少会保留父母的影子。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在学习演奏一首作品时,应先自己分析谱面,等自己已经完成了构思后再录音。但Joel教授不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着手听录音了,录音会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日常练习的曲目一般都有较长的历史,作品本身蕴含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艺术意蕴,研习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能辅佐我们认识当时音乐的风格。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都有向前人学习的习惯,比如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会师法巴赫的作品,19世纪的作曲家又常常剖析贝多芬的作品。前辈的优秀音乐作品,给予了后辈音乐家创作养料,激发了他们无穷的灵感。因此聆听录音是钢琴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三、在聆听录音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只要掌握听录音的方法,我们能从录音中学习到演奏家独具个性的想法。有些录音因年代久远,音质可能不比当今的唱片,因此关注点不应局限在音效方面。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坐在录音室里面,近距离的欣赏演奏家的表演。然后仔细听声音线条、和声、乐句、速度、气口,从录音中学习怎么渐慢、怎样表现音乐、怎么调配踏板。从录音中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要配合自己的思考,领悟演奏家这样布局音乐的意图。然后在完成对作品具备基础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各种演奏方法的可能性。
四、案例的选取理由
选取优秀的录音是很重要的,只有听大师的演奏才能有收获。当今有很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钢琴家,演奏技术炉火纯青,并且已经家喻户晓。但是,Joel教授今天着重选取了年代较早的钢琴家进行介绍,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认识那些不太熟悉的优秀钢琴家。本次讲座选择的均是1950年左右的录音,中间的大多数的演奏家已经不在世了。这些录音因时代的原因,没有剪辑技术的参与,因此会存在一些错音。在聆听过程中,可以多关注音乐的表现,而不是准确度。每位演奏家的个性、特点比音符的准确性更为宝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常练琴时依旧应当把准确性作为学习目标之一。
五、四首作品及不同录音版本的导赏
第一首作品是肖邦的e小调圆舞曲(Op.Posth),分别播放了Moriz Rosenthal,Leopold Godowsky,Sergei Rachmaninoff,Josef Hofmann,Wilhelm Backhaus,Benno Moiseiwitsch六位演奏家的录音。Sergei Rachmaninoff是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但是其演奏水平也十分高超,他的录音中演奏的肖邦和贝多芬比较多。他在一开头就跟其他人不同,尤其是其对于渐慢的设计上,独具风味。Josef Hofmann踏板运用较少,速度的变化上极富趣味,值得揣摩。以上几位演奏家虽然在对美感的理解上不尽相同,但是呈现出轻巧、自由、流畅、游刃有余的共性。
第二首作品是肖邦的升c小调玛祖卡(Op.55,No.3),分别播放了Vladimir de Pachmann,Vladimir Horowitz,Arthur Rubinstein的录音。三位演奏家在踏板的运用、和声的分层、速度的掌控上体现了不同的韵味。
第三首作品是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分别播放了Vladimir Horowitz,Sergei Rachmaninoff,Gyorgy Cziffra的录音。Vladimir Horowitz增添了很多谱面之外的音,Sergei Rachmaninoff没有用踏板将和弦延长。每一个录音都向听众展现出了不同的演奏方式,钢琴演奏的方式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都可能诞生出新的想法,因此我们需要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可能性。
第四首作品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Op.23),分别播放了Alfred Cortot,Josef Hoffmann,Arthur Rubinstein的录音。肖邦的叙事曲的表现方法是最多的,就如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Josef Hoffmann的录音中可以听到他在演出之前即兴演奏一些片段,这是100多年前音乐会中会出现的现象。在他们演奏之前会坐在琴前,等候观众入座,同时通过即兴演奏片段来暖手、适应钢琴。
在线答疑:
1.作为钢琴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听录音后去找到自己的风格?什么时候应该听?什么时候需要有所节制?
答:第一,需要让学生认识谱面,从谱面上认识到作曲家的想法。学生应当以更仔细、严谨、保守的态度学习作品。第二,认识到表达作品的各种可能性,充分激发学生表达音乐的欲望。第三,听录音是让学生认识到以前的演奏家是怎们弹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尤其不能在同一首作品中的不同片段模仿不同的演奏家。第四,鼓励学生去尝试、寻找合理的演奏方式。
2.演奏肖邦练习曲时会感到手酸,如何去改善这一状况?
答:运用旋腕的方法,不要硬撑开手,要用手腕旋转,还有手整体的左右移动、胳膊的移动。可以参考科尔托编著的肖邦练习曲版本,书中有科尔托对于演奏技巧和练习方法的建议。比如一个音一组的练习,两个音一组练习,所有的练习都是通过二指转移到下一个位置,还有转换节奏的练习方法。
3.作为外国人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是什么样的体验?
答:我在10年前录制过中国钢琴作品的专辑,这些作品的录音很难寻找,因此需要自己考察中国文化去体验作品中的韵味。就像弹格什温时,需要去听美国的爵士音乐。当我学习中国曲子时,会花时间去听过中国民间音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间音乐给了我灵感,比如二胡,我会尝试让钢琴去模仿二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