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陈思 摄影:王鹤璇)
2019年9月18日(周三)上午10点,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孙晓辉教授、毛贞磊老师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29教室举行了关于“武汉:音乐集结地—中南地区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聚合”的讲座,我院音乐学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等4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的活动。本次讲座由康瑞军副院长主持。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一、20世纪初期中南地区专业音乐教育概况。二、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时期:中南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聚合。三、中南地区音乐教育家行状。时间集中在20世纪初期和解放初期。
一、20世纪初期中南地区专业音乐教育概况
孙老师以及毛老师对五个省份的专业音乐教育情况进行了整合分析,分别是: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江西省。将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音乐活动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并挖掘了大量的音乐史料,如图书馆保留的印章、老艺术家提供的老照片等,填补了近现代音乐史对于此时期专业音乐教育史料的空白。
二、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时期—中南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聚合
新中国成立后,调整期的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初期(1949-1952)小规模的院系调整;中期(1953-1955)音乐院系的大调整;尾声(1955-1958)则是湖北艺术学院的组建。
通过20世纪初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音乐教育的聚合,孙老师为学者们厘清了武汉音乐学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历史沿革。
三、中南地区音乐教育家行状
孙老师以及毛老师对六位音乐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及错误史料的修正。这六位音乐家分别是:陆华柏、王义平、谢功成、巫一舟、张少甫、罗迥之。他们在上海、香港、广东等地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以他们的音乐活动反射出他们的思想内涵。这些音乐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于中南地区音乐教育的贡献恰好反映了:近现代区域音乐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传播史。
四、结语
结合前面三个板块的详细讲解,孙老师提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流动的音乐史,应该包括各地音乐文化,每一区域的音乐史是中国音乐近现代史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因此对于区域音乐文化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近现代区域音乐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具有相当的紧迫性,这需要所有音乐史学界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陈永老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作了简单的回顾,并且指出了这次讲座的几点价值。实践价值:教会学生们如何寻找题材以及如何将史料运用于自己的研究;理论价值:近现代区域音乐史能挖掘出的材料之丰富,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都有不小的推动力;人文价值:两位老师对于历史史料的激情触动着所有听者的历史情怀,赋予所有学者历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