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艺术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讲座综述】田野数据的采集方法——刘桂腾教授“走进田野”系列讲座之二

作者:罗梓涵 时间:2018-05-22 点击量:

(综述:罗梓涵,摄影:龚道远)

2018年4月19日下午三点,“走进田野系列讲座:田野数据采集方法”在音乐学院323举行。讲座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桂腾教授主讲。

民族音乐学者在进入田野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保证录音音质,如何能够让田野工作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及如何对照片进行客观与美感兼具的后期处理。本场讲座刘桂腾老师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用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大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首先是续前讲的照片的处理问题。刘桂腾老师认为照片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记录,它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他从构图与剪裁、明暗对比、色彩平衡、抠像、复原及输出等六个方面进行讲解。关于图片的后期处理刘桂腾老师提出了这样三条建议:一是照片中人的视线前方留出的空间一定要超过他的后方,准确的来说是视线前方留出三分之二,遵循这条原则拍摄出来的照片视野上给人感觉更加开阔 ;二是裁剪的标准根据研究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突出重点即可;三是想法比设备更重要;四是根据拍摄地的色温进行调整,数值越高调越暖,数值越低调越冷。

然后是关于田野工作中的录音问题,刘桂腾老师从录音器材、麦克的种类及使用进行了介绍。比较常用的器材有:移动数字录音机与便携录音机。移动数字录音机TASCAM/HD-P2的显著有点在于它可以认为操纵控制速度,这种功能有助于记谱与访谈记录。麦克的选择是依据场合的需要来选择,一般来说多指向电容麦克一般用于录音棚内;超指向性电容话筒(枪式)一般用于田野工作中,这种麦克它适合远距离拾音,两旁到后方均有极佳抗噪能力,可减低收音环境中的低频噪声,汽车引擎声、空调风声以及机械性的震动声等等,同时防风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器材。刘桂腾老师强调,录音时的角度和技术标准都非常重要,从指向角度方面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效果,但是从抑制声反馈的角度来看,一般指向角度越小越好,但是指向角度太小也会造成拾音区域相应缩小;从技术标准方面来看,田野工作的录音标准必须高于CD音频技术标准,不能用mp3的技术标准,采样率必须48kHz以上,音频格式最好是WAV。

录音设备同麦克的摆放位置主要根据人类判断声音的定位依据,这里刘桂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相位差(远近)、音量差(大小)和频率响应(高低)三个概念,这种判断定位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录音方法:Spaced pair(对隔开/AB)、Coincident pair(对重合/XY)、Near-coincident pair(对近似/ORTF)以及仿真人头录音。针对仪式音乐的录制,刘桂腾老师提出了用A+ORTF录音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与录音棚的要求不同,音乐民族志并不排斥声场中的“噪音”,但是如何体现主题与声音环境的层次就需要跟高的技术性要求,比如说固定位置搜集环境声音麦克与流动追随主体对象声音麦克就是非常好的搭配,模拟人头的双耳式立体声麦克值得一试。 在谈到音频的后期处理原则时,刘老师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及时,二是客观。及时指当天的音频在田野工作结束之后当天就要进行编目存档,不仅仅是音频,还包括照片、表格等信息;客观指的是在剪辑时避免对录音材料的美化。

讲座最后的板块是两段实例分析,分别是刘桂腾老师的《单鼓音色库》(中国乐器数字博物馆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师范/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项目)与萧梅老师的《柯尔克孜考姆兹弹唱》(上海音乐学院‘生态音乐学学团队’/‘声音中国’课题),这两段实例分析作为优秀的乐器调查实例从代表曲目、演奏技法、乐曲释义、定弦方法等四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了规范的乐器调查视角。

讲座听众既有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也有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刘老师今天的讲座,让非音乐专业的同学认识到了什么是音乐,更确切的说是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的音乐是什么样子,对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则对自己的田野工作有了更为规范的认识,在技术手段日新月息不断革新的情况下,传统的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方法也会受到挑战,学科研究方法、表现方式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掌握新的技术手段也应该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者的必备技能。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6786778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学院联系人:董老师,办公室:音乐学院31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