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外国钢琴教育》是我院钢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课程不仅对外国钢琴教育发展历史、经典作品、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系统研学,也将探索中西钢琴音乐文化的关系,认知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平等性,从而坚定传扬经典钢琴音乐文化的信念与使命,尤其是通过课程学习深挖作品凸显的音乐美育思政融合本色,凝炼了在文化自信视阈下推动钢琴音乐文化协同育人的同频共振效应,达成将最切合专业、最需要培植、最塑造品德的思政核心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探索研究生“钢琴艺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1年12月27日上午,琴乐育人润物无声“钢琴艺术+课程思政”结课展示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23大教室进行,2019级文学硕士和2020级专业硕士共计16位研究生,通过结合自身对中外钢琴艺术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考,分成9组,以“中西共情”为主线进行结课汇报。2019级、2021级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学习。具体结课展示环节简述如下:
第一组黄饶慧子和梁曦月两位同学,通过模拟讲课的形式为大家播放音频和演奏来自芬兰和中国的两首祖国颂歌——《芬兰颂》、《红旗颂》片段,首先从聆听中感受到两首不同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下音乐的强大向心力,领悟经典音乐文化的精神实质与精髓,感受音乐主题发展所表达的绝佳视角;其次通过不同音画了解中芬两国曾有过相同的命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探究两首作品创作历史发展的各种存在形态与艺术表意方式,深层揭示不同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教育意涵。同时,讲课立足以“中西共情”为主线进行阐述与表达,以音频、画面与演奏为媒介,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识到不仅要从内心深处信赖与热爱祖国,还要付诸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大业矢志奋斗,主动担当与作为。
第三组张天铄和李怡霏一人弹一人讲分工合作,张天铄谈到:通过对钢琴课程的学习,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钢琴经典作品中深挖思政元素;同时认为钢琴经典蕴含的无穷能量,能以其最易被接受的美与体验,完成对学生的感染与影响,尤其通过自身对经典作品的演奏学习,能深深体验音乐中的感受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功用。她以贝多芬奏鸣曲为例,讲述贝多芬在晚年与病痛抗争,但却创作出来多部不朽经典,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与完成的音乐创作。而作为新时代研究生和未来“准”教师的我们,需要学习贝多芬不屈不挠与命运与自己不断抗争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走出自我舒适区,开发出更多潜质与新技能,并磨练出坚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同时她也提到在构建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作为纽带,启迪学生在和谐乐声中开发潜能、增长智慧,促进人性的丰满和完善,实现“人乐合一”即音乐表演者与欣赏者、实践者与解释者于一体。
第四组徐靖为大家带来了《钢琴艺术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点认识与思考》,他慷慨激昂的演讲将此次结课汇报氛围推至新高地,引发了在座研究生们的强烈共鸣。他谈到——矫枉必须过正,过正在所难免。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而学钢琴就是学音乐,学音乐就是学文化。通过鉴赏感受不同国家经典音乐文化魅力,通过在解读与演奏中将经典音乐文化精神实质真正内化成思想觉悟,提供关联不同经典的音乐文化场域、情感方式与演绎转注的实践资源,发挥出“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达成独特的“钢琴艺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反馈,凝炼出在文化自信视阈下推动经典音乐文化协同育人的共振效能。最后他呼吁:党和国家对艺术工作和艺术工作者寄予厚望,尤其希望我们新时代研究生要无愧于时代召唤、无愧于人民期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立足现实,通过努力学习演绎出更好、更多的音乐作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青年一代应有的贡献。
第八组彭慧娴与马瑞泓以格里格《e小调钢琴奏鸣曲》为例,她俩提到在学习钢琴经典作品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通过甄选有一定民族性、典型性的钢琴经典进行宏观整体、微观局部的音乐分析与艺术教学实践,以期在“润物无声”的演奏与感知中践行初心使命;通过对钢琴经典的视听鉴赏与分析演奏,关注不同国家钢琴音乐创作的历史变迁,以及通过分析创作风格、题材、版本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样态,进一步领悟钢琴音乐经典文化的精神实质,推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与钢琴课程思政效果的目标达成,更加坚定推介不同钢琴经典走进教学、走上舞台获得广泛传播与推广。
最后是黄诗雨和谢雨洁两位同学讲解,其小组讲解题目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举例、音频与演奏结合等方式,总结性阐明了“课程思政中的中西共情”。谢雨洁小组以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与高平改编的《康定情歌》为例,两首作品虽然出自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但两首作品均撷取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素材与曲调,尽现不同地域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邂逅,展现出不同创作技巧规律与表达的绝佳视角,赋予不同钢琴经典创造性的深化和艺术性的升华,凝练出不同音乐作品创作中渗透的民族情结、文化特点与审美主旨。通过小组一人讲授一人弹奏的分工合作,使在场学生深深感受到两部音乐中慰藉自己对祖国家园的美好幻想,折射出作曲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浓浓思乡之情。谢雨洁总结本次课程设计立足对钢琴经典的演奏、导赏与分析,力图使学生在体验、感知与品鉴中认知不同钢琴音乐文化,以期获得审美体验与演奏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在潜移默化引导下更加明确“立德树人”的深层含义与教育意蕴,尤其通过解码经典钢琴音乐,挖掘优秀文化精品中所承载的历史烙印,引领新时代研究生感知时代,体悟历史变迁的国家文化和精神谱系,增进爱国情感,立足艺术育人、音乐育人,将钢琴专业教育的艺术魅力和思政教育的人格塑造有机统一起来,课程既能达成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养分需要,也是顺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展示结束后,指导教师詹艺虹针对同学们的讲述进行了一一点评,并且与每位同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对话、互动与交流。詹老师总结说,在众多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钢琴经典往往因其具有感染与鼓舞人的力量,最能够成为关于特定时代共同记忆中最为鲜活的符号。耙梳钢琴经典作品的创作语汇,归纳具有发挥宣教作用的经典作品,不同作曲家不同类型的音乐经典,因创作的时代不同而在主题旨趣上各有所侧重,但又彼此互融交汇与关联。本课程能统筹建设授课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进课堂”落实到钢琴教育的创新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凝练与提供了理性而富有应用价值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示范推广。最后,结课展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稿:詹艺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