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晚19:30,“多维视角下的中国钢琴音乐变迁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学术活动第六期之“刘珂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实践系列音乐会(五)之现代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华师音乐厅圆满落幕。音乐会由钢琴系刘珂副教授主持,表演者由2018、2019、2021级本科生及本硕毕业于华师,目前就读于国外的在读博士生共计7人组成。
音乐会开场,刘珂老师走至音乐厅舞台中心,首先对到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和深深地感谢。其后,她对本场音乐会的总体构思进行了阐明。她讲到:”本场音乐会以中国现代钢琴作品为主题,着重精选了1998-2012年间我国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的经典名作,并将其按照两条主线加以排序。一是创作技法由最初更多沿用西方传统创作技法,发展到中西创作技法的融合,再到自身独特技法的开创;二是音乐语言由最初更多运用传统的“民族性”旋律语言发展到大量运用现代“个性化”的音响语言。本场音乐会的七首现代钢琴作品被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包括《刘天华即兴曲三首》《音诗》《雅之声——琴韵》三首作品,更突显传统民族韵味,第二板块包括《纳木错》《秋山鸣》《随想曲——乡情》《钢琴钟》四首作品,更彰显现代个性特色。在音乐的可接受性和可听性上则由易到难,逐步过渡。最后,她分别对两个板块的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讲解,表演者也按照两个板块先后登台演奏。
首先为大家带来的是由2021级本科生韩文灏同学演奏的《刘天华即兴曲三首》。该作品是我国老一辈作曲家崔世光先生于1998年创作完成的钢琴套曲,以二十世纪初中国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的三首二胡曲《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作为主题素材,吸收借鉴了原曲旋律的精华之处,借助钢琴音域宽,表现形式多样的优势进行的改编再创作,是东方民族音乐韵味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的又一典范。韩文灏同学的指尖犹如蜂鸟的喙一般,将那悠远山谷中的“鸟语”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紧接着是由2019级本科生苏梓菡同学演奏的《音诗》(又名《哈尼情歌》)。该作品是我国中生代作曲家张朝先生于2007年创作的《献给父母的两首歌》中的第一首。此曲改编自其父张难先生年轻时期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春籁》第二乐章《哈尼情歌》。作曲家运用云南红河地区木土的民族歌舞元素进行创作升华,表达了他对于父亲的深切怀念与感恩,更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作品凝聚了一个“情”字,里面融汇了亲情、友情、爱情和父辈们为理想而奋斗献身的家国情怀。全曲采用了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彝族音乐的音调,以多种手法进行发挥。苏梓菡同学的演奏让我们在起伏跌宕的旋律中如同置身于山间行走,置身于高山之巅放声歌唱。
而后,是由2019级本科生张丹婷同学带来的《雅之声——琴韵》。该作品是我国朝鲜族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权吉浩先生于2011年创作的一首极具革新意义的钢琴作品,其最大特点在于不直接引用任何民间原始旋律, 而是以模仿古琴的抹音、延音、滑音、古筝的刮奏和戏曲打击乐器小京锣奇妙的滑音为蓝本, 在钢琴上体现并加以叙述和展开。张丹婷同学精彩的演奏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器乐图,带来了一场独具中国传统“雅韵”意味的听觉盛宴。
在第二个板块中,首次出场的是2019级本科生马英旗同学演奏的《纳木错》。该作品是我国中生代作曲家叶小纲先生于2006年应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邹翔委约而创作的,同年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首演。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2001年去往西藏圣湖纳木错,被其幽远静谧和空灵神圣所打动。全曲不仅有“泛结构”的风格,还符合我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音乐创作美学原则。作品追求唯美的意境,音乐语言深入人心,既不失民族特征又具有现代性。马英旗同学的演奏为我们勾勒出近景的西藏圣湖纳木错,背其幽远静谧、空灵神圣的意境所深深吸引,感受出一丝孤寂和苍凉的氛围。
紧接着是由2019级本科生王宇珂同学演奏的《秋山鸣》。该作品是我国80后新生代作曲家刘力于2007年创作的,获得“圣卡罗杯”全国钢琴征集评选中的优秀作品奖。全曲既有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思维,也有西方三部曲式的结构印记。以富有活力的主导性动机,富有灵活的点描性织体和富有张力的增四度音程及大量不和谐音块聚集等建构成多层次的“刺耳”音响。王宇珂同学的演奏将西南川滇地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大山的高拔雄姿等意境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传达出“这里的人,千秋万代传承,但“山性”永恒;这里的人,风情万种呈现,但“山情”永远。”的心灵之声,可谓是栩栩如生。
随后是由自2018级本科生张子玮同学演奏的《随想曲—乡情》。该作品是我国老一辈作曲家郭豫椿先生于2012年用随想曲体裁创作的,主要表现了作曲家对祖国、乡土的怀念。全曲第一段描写祖国山河的景色,用类似编钟的音响,以富于立体感的块状音簇分布在宽广的音域,结合踏板的运用,使不同音区的音簇融合在一起,表现天地之恢弘与山河之秀丽。第二段引用潮州古老民歌“歌册”的素材,以悠长起伏的旋律,表现朴素的乡民情感及清纯的乡间意境。第三段活泼的快板。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打击乐节奏,加入了模仿吹打乐器的音色效果。通过不协和音响及多调性的重叠,突出其诙谐而充满活力的情趣。在热烈的高潮中,勾画出中华民族坚强、粗犷的性格。结尾是开始段落的再现,寓意为“数千年的沉默山河亘古不变,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意蕴流长”。张子玮同学的独奏使我们想起了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是啊!与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样,“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
音乐会的尾声是由在读博士生徐楠同学带来的《钢琴钟》。该作品是中生代作曲家周龙先生于2012年创作的,同年4月20日在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学院的Musica Nova音乐会上首演,201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国内尚未公开出版。本次音乐会的乐谱及演出是经过周龙先生亲自授权的。全曲围绕“洪钟”和“霜钟”两种对比的音乐形象而展开,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和唐朝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作品以回旋的交替结构勾勒出一幅钟声从诸多山谷中随风飘来的画面。 该作品可谓是周龙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挖掘出的“活的传统”,是极具现代与传统“双色”的钢琴佳作。徐楠同学的演奏可谓让在场的我们不禁说道“不虚此行”!余音绕梁的琴声仿佛使我们置身于山谷之中,悠扬的钟声久久不绝于耳。万千语言终敌不过“那片钟声”。
最后,"多维视角下的中国钢琴音乐变迁研究"青年学术团队实践活动之刘珂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实践系列音乐会(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团队成员及钢琴系老师们和演出同学上台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