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16日(周四)14时,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讲座在音乐学院323教室顺利举行。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周耘受邀主讲,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詹艺虹教授主持。音乐学院张业茂副院长、陈永教授及音乐学系、声乐系、器乐系部分教师及校内外学生到场聆听学习。周教授部分讲座通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影音资料,梳理分析,旨在阐释音乐传统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化解对传统音乐变迁的过分忧虑。
一、传统音乐文化概念解构
讲座伊始,周耘教授以“五台山尼众佛学院的歌曲是佛乐吗?” 这一关于佛教音乐的问题引发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当下,应当如何认识传统音乐?如何理解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有怎样的深层结构?音乐文化有怎样的历史发展轨迹?”的思考。接着,周教授解构传统音乐文化概念中的“传统”,其实际包涵了“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两个意义层面,前者指历史沿传下来的关于音乐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及行为准则等;后者指遵循一定的音乐传统创造出来并绵延流传的音乐作品。纵横观照,人类的音乐历史就是合着音乐传统延续与传统音乐变迁的节律一路走到今天的。
二、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
音乐传统是生生不息的河流,音乐传统的传承延续过程与状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周耘教授通过【模式形成→传承→变化→模式再形成】的循环模式,总结出反映音乐传统传承延续规律的公式:【模式再N次形成→再N次传承→再N次变化→模式再(N+1)次形成】。通过以上分析,结合音乐传统横向扩展,推演地域性流布引起的音乐传统延续的规律【模式形成→传承甲→变化甲→模式再形成甲体→……】。周耘教授总结到纵向延伸,横向扩展,纵横交错,循环往复,形成传统音乐文化之音乐传统传承延续的网络体系。纵横两条路径表明,模式是源头之水,传承使传统延续,音乐传统稳定,则音乐文化不灭。
在明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周耘教授讲解到传统音乐的变迁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上,并剖析了许多音乐案例,例如日本雅乐、京剧的声腔问题、《菩萨圣号》佛曲等,并总结到变迁使传统音乐充满生机,传统音乐变迁发展受制于历时性与融合性。
三、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与变迁两翼平衡
音乐传统延续与传统音乐变迁恰似传统音乐文化一体之两翼,只有小心谨慎维系其平衡,传统音乐文化才能方向清晰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音乐传统具有稳定属性,其变异并非轻而易举,但音乐传统的稳定属性难以抗击偏执过激的革命性手段。音乐传统一旦改变,传统音乐或将不复存在。在引导传统音乐的变迁发展时要立足当下,遵循“传统是一条河流”“移步不换形”的原则,不为变而变。通过举“先锋派音乐”和“撒叶儿嗬”青歌赛的例子论证人们在把握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方向的时候,应充分考虑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变迁的两翼平衡,以智慧、策略使对立斗争的负面效应衰减,从而助力传统音乐文化沿着正确的轨迹奔向期待的目标。
四、现场提问与讨论环节
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临近尾声,针对周耘教授精彩的讲座,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彼此探讨。学生汪鹏宇提问就讲座中提到的“变迁”一词提出问题,“变迁是否有一个界定,即音乐变化的标准是什么?”周教授解读到“首先从形态,形式上看,原来没有京剧但是有西皮二黄,这两种腔调融在一起变成一个剧种,这就跟原来不一样了,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刚刚讲座中提到的声明,是中国传到日本去的,传到日本后导入了日本的音调特点,这些变迁都是实实在在的,从形态上、音乐本体上都能找出一些变化。”期间,还有牛钰昕、李雅璇等同学提出问题,由于周教授长期深入实地考察,对民俗音乐、佛道礼乐及中日音乐十分了解,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对大家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最后,詹艺虹教授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并感谢周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其谈到:“今天周教授的讲座让我仿佛回到学校聆听了一场非常生动的课程,让在场师生了解到音乐传统的延续规律及传统音乐的变迁形式。”全场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周耘教授的感谢与敬意,讲座圆满结束。愿武音华师友谊长存!
审核:徐海准、詹艺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