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音乐学院“课程思政专题大讲堂”特邀上海音乐学院黄艺鸥副教授作客,在1号报告厅开展《以乐载道·以美润心·以史育人——〈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专题讲座,讲座由音乐学院副院长张业茂教授主持,吸引了本院及兄弟院校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一、理论框架:三重维度构建育人体系
黄艺鸥系统阐释了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逻辑,基于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提出从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重构育人目标:在夯实中国音乐史学科根基的基础上,培育审美研究能力,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使命。试图通过搭建这种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破解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的难题。
二、实践创新:双重路径融合显隐教育
在课程实施层面,黄艺鸥依照“双向渗透”教学法,强调既从专业课程内涵中自下而上提炼育人元素,即凝练课程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政点;又从学科高度自上而下设计价值引导体系,将“三大体系”建设要求转化为课程话语系统。
现场展示的“南宋姜夔及其音乐”的教学案例颇具启发性:通过音乐人物讲述、音乐作品赏析、古谱解译、视唱实践以及思辨研讨等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古乐,并进而将其转化为理解中华文明独特性的钥匙。这种“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互动性与感性体验,亦启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反思能力,更培养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
三、学科前瞻:范式突破引领教学改革
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深度交流。针对AI古乐还原的技术边界、钢琴声乐等技能课程的价值元素挖掘、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路径等问题,黄艺鸥结合教学实例逐一回应,强调技术应用需立足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在古谱译介中平衡历史原真性与当代阐释性,并提出通过“红色音乐符号解码”“中西音乐文明对话”等路径实现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
最后,张业茂总结指出,本次讲座生动诠释了课程思政建设与国家“三大体系”的内在关联:黄教授的探索实践,既在学理层面构建了音乐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框架,又通过教学改革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撰稿:武宁
摄影:徐冰清
编辑:王婉婷
初审:张业茂
审校:郭康源 陈龚泽祖 陈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