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学子】王忆南:用音乐谱写没有语言界限优美的文章 ------音乐学院12级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王忆南,女,20岁,汉族,共青团员,山东东营人。2012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并进入院学生会体育部,20 ...
【音院学子】王忆南:用音乐谱写没有语言界限优美的文章
------音乐学院12级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王忆南,女,20岁,汉族,共青团员,山东东营人。2012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并进入院学生会体育部,2013年任院学生会艺术实践中心副主任,2014年任院学生会副主席。
在学生会主要担任管理社会实践的工作。并多次组织音乐学院与湖北省团委合作的“快乐音乐教室”支教活动,荣获“湖北希望工程优秀支教志愿者”称号。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于2012年至2013年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2013年11月获得“优秀团员”称号,2014年6月被评为“社团积极分子”,2014年9月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
从四岁起就接触音乐的她,对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与一颗执着于追求音乐的心,这样的热情与执着促使她为别人的音乐梦想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回自己曾经的音乐梦想。为此,她,愿意作为音乐这篇文章上一个微小却不卑微的音符。
为音乐做些实事
普通的打扮,普通的发型,在人群中很快就能消失的她就是王忆南,一个普普通通的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外人眼里,她再普通不过,但在普通的外表下,有一颗坚持到底、爱音乐的心。
王忆南带着梦想与希望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也要把梦想与希望传播给更多的人来体会与感受,在这里,竭尽全力的参加音乐学院所倡导的活动与繁杂的工作。
从大一开始,她就对学习和工作上的事情很用心,第一次登台是在“新生汇报演出”上,第一次感受到舞台灯光和掌声的洗礼,看到同学们团结一心,共同完成汇报演出的工作,她就萌发了想要为学院,为大家工作的念头。于是加入了音乐学院团委学生会成为体育部的一员。
学生工作让她学会了很多东西,她发现,学生工作不仅仅只是为大家服务那么简单,也有很多差强人意的事情发生,但还是慢慢磨练了起来,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认可。“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过程如何艰辛,而在于结果是不是符合心意”王忆南说。
音乐的引导员
从做艺术实践中心副主任开始,她有幸接触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
每年,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中心会与省青基会合作,组织支教活动,学院成立支教团队,到湖北省的28所希望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锻炼师范类大学学生各项技能,使音乐艺术走进县区希望小学,开设音乐教室。并积极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奉献爱心,关爱更多需要被关爱的儿童。支教准备期间,王忆南作为总负责人,与团省委联系,整理志愿者和志愿学校的资料,确保志愿者的行程安全。
在大三时,她有幸和同学来到了当阳市庙前镇中心小学,如愿做了一次志愿者。她说“我一直都在负责这个支教活动,还从来没有真正的体会过做志愿者的感受。”
支教期间,她有很大的感触。“这里的学生家远的住宿,家近的走读,条件比较简陋,没有正规的音乐老师。但他们渴望音乐,想要学音乐的冲动我能感受的到。”她回忆道。
王忆南说,当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她有点紧张,还有点害羞,因为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的的身份去面对一群懵懂无知可爱的小孩。不过心里乐滋滋的,因为义务支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不仅可以分享小孩子们的童真,也可以分享她的快乐;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而且更是播种希望。
当说到小学里的孩子们的时候,王忆南显得很兴奋,她说“农村的孩子非常朴实,他喜欢你就会围着你转,可能有的时候不听话爱讲话,但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学习新知识。孩子们的记忆力非常好,短短一个周的时间能将合唱唱会,舞蹈学会,鼓号队的谱子记过非常的不容易,特别是三年级的小同学,很认真卖力的唱歌,为了周五的演出中午饭都不吃跟着我们一遍一遍的唱。”
虽然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她还是很舍不得离开,是这群可爱的孩子让她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渴望,什么是尊重;他们天真的笑脸、他们纯洁无暇的心灵、他们的懂事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到现在她还会时常联系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回味当时的感受。
志愿者,不仅是志愿服务到乡村,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带去知识、带去希望,更是力所能及的做些实事,帮助他们。有时也会反省,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快乐的成长,已是成年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艰苦中奋斗拼搏。

教师是孩子们的园丁
教师培训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湖北省团省委合作举办的湖北省“乐动未来·星愿基地”项目,以理论讲座、技能培训、教学见习、音乐会观摩、节目排练、汇报演出等为主要培训方式。
培训前,王忆南会与艺术实践中心的学生干部一起,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定各学校前来培训的教师名单及教师的基本个人信息、制定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具体日程安排、与音乐学院的教授或副教授协商制定具体的课程安排、为前来培训的老师解决好食宿问题等。
她是一个特别爱操心的女孩子,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做的工作也是井井有条。安排好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她还会与干事共同策划老师们的结业汇报演出。为了搜集培训教师上课时的照片,她从七楼跑到三楼,再从三楼跑到六楼。“我或许就是操心的命。”她曾这么说自己,害怕有纰漏,所以不能完全放心交给干事的任务。
学习与乐趣
在音乐中体会乐趣,在工作中学会传播乐趣。工作不是她的全部生活,她热爱音乐,喜欢那些跳动的音符。可能她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但她不放弃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在指导老师张凯副教授的领导下,她申请了到了学校的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是《19世纪法国作曲家夏米娜德钢琴作品演奏与研究》。审批下来的时候她欣喜若狂,因为这个是她没有想到的。做科研做学术研究,对于一个本科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但她说,她有一种信念,自己可以做到。
做科研期间,王忆南想过要放弃,本以为,研究一个历史音乐家会有很多支撑材料,不做不知道,做了之后发现困难重重。当然,她不会轻易放弃。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她发现在音乐的历史中,并没有多少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仅有只言片语的寥寥几句,她只得从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下手,查找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女作曲家为何没背载入音乐历史长河中。
“哎,我的倔脾气,怎么能放弃这么一个谜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和导师的帮助,她终于写了两篇论文:《海上孤岛——法国作曲家夏米娜德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探讨》和《夏米娜德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研究——以夏米娜德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21为例》。她从不同于其它研究这位作曲家的角度,对夏米娜德有了一个更好的诠释。王忆南也感叹,做科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必须付出很多,但同时,得到的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结束语: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学习”是王忆南一直铭刻在心的一句话。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为音乐找到一份独属于它的净土,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音乐的力量,让这力量能够帮助他们以完成他们的价值与目标。让更多的人从中寻找到那一丝曾经惘然而又温暖如春的希望。
个人简介:
姓名:王忆南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4年1月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
院系: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入学年份:2012年9月
获得的重要奖项及重要荣誉:
1. 三好学生
2. 优秀团员
3. 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4.
第十届“和平之星”系列活动省钢琴专业银奖
5.
“肖邦纪念奖”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湖北赛区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