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深入探讨“音色的形成与可能性” ——武汉音乐学院郑荣达教授“音乐声乐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系列讲座在华师开展

发布日期:2013-11-20点击: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应音乐学院臧艺兵院长及研究生会学术部邀请,中国乐律协会会长、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郑荣达教授“音乐声乐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系列讲座之探讨“音色的形成于可能性”在音乐学院三楼大会议室顺利 ...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应音乐学院臧艺兵院长及研究生会学术部邀请,中国乐律协会会长、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郑荣达教授“音乐声乐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系列讲座之探讨“音色的形成于可能性”在音乐学院三楼大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讲座中,郑荣达教授从“音色的形成与可动性”和“音色在音乐实践中的可动性”两个大方面着手,详细讲解了有关人之声、乐器之声的形成原理和可动性的问题。讲座一开始,在谈到律学、音乐声学、物理学和音乐学四者之间的关系时,郑教授首先强调,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对律学、音乐声学一无所知,是很可怕的事情。“要研究律学,除了学习音乐声学领域的知识,从声音产生的原理出发,我们也必须了解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律学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是音乐学的分支,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被音乐声学和物理学共同包含。构成音乐的元素——‘声音’无处不在,而这些声音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回归到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随后,郑教授先从传统乐器开讲,深入浅出地向在场听众介绍了“人耳可接收音域”、“形成声音的两要素:振动体和共振体”、“固有频率”等物理学领域知识,并以钢琴、木琴为例,细致地讲解乐器上每一个零部件在声音的产生、共振、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谈到人声的基本要素问题,他提出,“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乐器,我们的振动体就是声带,共鸣体粗略的讲是我们的身体,更科学的说法,是我们体内所有含有空气的管道和腔体,以及牙齿等可产生震动的硬质物体。人体的内部结构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我们能够发出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等风格迥异的音色,”投射到实践问题上,郑教授认为,要唱好歌,认清自身调整音色的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是很必要的:“我们的共鸣体,就是我们的身体,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影响音色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了我们在演唱中可变的口腔,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声带产生的谐音是人声音色丰富性的决定因素。”从器乐发声的可变性看,器乐演奏者与乐器的制作者应该找到音色的最佳激发点,以寻求相对合适的音色。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郑荣达教授精彩讲座的赞扬与感谢。臧艺兵院长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使我院广大师生进一步掌握声色方面的知识,对今后的教学、科研有一定新的启发,必将促进我院教学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