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受邀参加第二届“泉城情 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

发布日期:2025-09-29点击:

9月26日至28日,第二届“泉城情·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在山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中国”题材,旨在展现中国钢琴艺术的时代特质与艺术担当。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及专业师生齐聚一堂,我院名誉院长张巍受邀作专题报告,詹艺虹、凌俐、武宁、贺新春、杨沛霖等多名教师进行学术分享,多位学生参与钢琴展演环节,充分展示了学院在中国钢琴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成果。

张巍以《论中国钢琴“学科-专业”的发展——问题、思考与策略》为题,从学科发展的动力出发,围绕三方面思考提出四条具体建议,一是要重视学术研究对钢琴艺术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多学习不会的,少批判不懂的;三是要重塑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构建钢琴表演艺术的理论体系。汇报引起在场专家、学者与学生的广泛共鸣,为进一步推动音乐学院学科的发展与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武宁以《形散何以神聚?——姜万通〈空山赋〉“散点结构”的修辞逻辑》为题,讲解了姜万通的钢琴作品《空山赋》以“散点结构”为核心,实现中国钢琴音乐话语的创新性建构。作曲家通过赋体文学的层递逻辑、山水画的游观美学与混沌理论的分形秩序这三重音乐修辞范式,回应了“形散”与“神聚”这一根植于中国艺术精神深处的美学命题。

贺新春围绕中国钢琴前奏曲创作展开阐述,以“结构建构、色彩塑造、情景描摹”为核心,提炼作品呈现效果中的“音乐表达”内涵。首先概括其创作发展脉络的四大方面,进而指出:创作中形成的“结构性表达”“色彩性表达”“情境性表达”,是中国作曲家的共性化策略,或可成为超越钢琴前奏曲历时性研究的底层架构。

凌俐以《齐尔品中国风格钢琴艺术实践的体系性阐释与启示——兼论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文化体系观》为题,阐释了齐尔品中国风格钢琴艺术实践从创作-教育-传播的体系性特质,通过梳理和解析齐尔品探索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文化体系机制,提出将钢琴音乐“中国风格”视为动态的文化体系,而非静态的文化标签和孤立的文化现象。

杨沛霖以《从“东方意象”到“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审美转型与话语建构》为题,系统梳理百年中国钢琴语言由“素材”走向“母语”的生成路径,提出“源—法—行”三维框架。以具体案例,揭示当代中国钢琴创作从“再现民族元素”转向“内化文化精神”的审美跃迁,为中国音乐话语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本届艺术周设高校本科组与研究生组作品展演。我院学生张雨薇(指导教师:凌俐)、吴姝豫(指导教师:杨沛霖)、唐世璟(指导教师:张晨)获本科生组二等奖;田艺(指导教师:闫大卫)获本科生组三等奖;吴闻晓、董奕婷(指导教师:詹艺虹)获研究生组二等奖。

通讯员:詹艺虹 涂  波 董奕婷

审读人:陈晓刚 郭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