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研活动在学院727教室举办,活动特邀施坦威青年艺术家蔡曦以“技法与意韵: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的演奏之道”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钢琴教研室主任刘珂教授主持活动。蔡曦的讲座从“写作技法、二度创造、中国韵味、演奏实践、价值意义”五个方面系统分享了中国钢琴风格练习曲的演奏与研究心得。

一、创作:中国音乐元素运用
蔡曦以“旋律之魂——歌吟风骨”为引,揭示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中音乐旋律的独特性,认为其绝非简单的音符横向连接,而是“有生命、有语气、有精神态度和文化底蕴的线条”。与西方十二平均律的绝对音高不同的是,中国旋律源于汉语声调、地方戏曲、民歌唱腔与民族乐器演奏法的深厚滋养。在“旋律法”的解析中,蔡曦重点阐释了“五声骨架,七声血肉”的概念。五声音阶是旋律骨干,清角、变徵等“偏音”则为色彩装饰,衍生出雅乐、清乐、燕乐等七声调式,让旋律兼具骨架的稳健与血肉的灵动。谈及节奏,蔡曦指出中国音乐的节奏灵魂是“气韵”而非西方的“拍点”。“散板”作为节奏的“中国魂”,并非无节奏,而是以音乐气息和乐意表达为引导的高度自由形态,如书法行草般“笔断意连,气脉贯通”。涉及和声的内容时,蔡曦讲解并演示了中西和声的差异对比。西方传统和声是“结构性”的,以三度叠置为基础推动音乐,而中国钢琴音乐的和声则是“色彩性”的,重在营造层次与意境。对于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演奏的音乐效果问题,蔡曦提出应注重钢琴音色与特殊奏法的开发。
二、二度创造:从技术到艺术的琴人合一
对于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演奏的二度创造,蔡曦强调这是连接“乐谱与音乐”的桥梁,核心在于演奏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她提出“音随指走,意为音先”的理念,并阐释“发力是因,触键是缘,音色是果”的逻辑。再创作是连接乐谱与音乐的桥梁,核心在于演奏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发力和触键在琴键上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造化,最终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三、练习:理解中国韵味的东方美学体系
蔡曦指出,音色与意境的融合是将物理动作升华为艺术表达的关键。中国音乐中“没有脱离意境的抽象音色”,演奏前心中需先有“画意”,再以技术手段寻求“音效”,最终实现“音画相生”。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中的乐句演奏,需借鉴汉语“声、韵、调、腔”与音乐“起、承、转、合”的逻辑,处理好“问、答、叹”的语气感,辨识角色、讲述故事。最终的演奏者应是深谙中国语言与美学的讲述者,将技术的“造化”之功融入艺术表达,达成“琴人合一”。 蔡曦建议,学生在练习中国风格练习曲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手指机能的训练,如同练习车尔尼练习曲一般,而是更要注重音乐中具“中国韵味”的呼吸感和语感。
四、表演:中国传统音乐的新诠释
蔡曦认为中国和声不以动力性推进,而以色彩性渲染为主,如传统织染工艺般通过四五度、二度、五声纵合等和声的层层叠加、渗透,形成微妙或鲜明的色调变化。其感知极具主观性且不追求写实性,和声作用从“推动调性”转向“渲染色彩”,通过四五度的空泛、二度的碰撞,营造疏朗空灵的“韵”。中国音乐的复调性声部并非“竞争与对抗”,而是追求和谐共融的整体效果。句法遵循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法则,以绵延不绝的“气息”贯穿,让静态音符拥有生命动感。用踏板保持,内心旋律延续维持连贯,在“起承转合”的乐句走向中,达成想要的艺术效果。演奏需精心设计留白的位置,让空白空间充满意味,营造独特的情境与心绪。同时,演奏需“先有景,后有声”,将心中的视觉构想通过通感转化为听觉。
讲座临近尾声,蔡曦总结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演奏之道:耳辨精微,手演万象,足控张弛,身贯气韵,心驭意境,是实现钢琴音乐“中国韵味”的核心基础,掌握“中国韵味”,本质是演奏者从被动遵循西方音乐理论,转向主动构建东方美学意境。蔡老师还推荐了《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60首》(窦青编)、《五声音阶钢琴指法练习》(黎英海著)及《齐尔品五声音阶钢琴教程》(陈学元编译)等系列中国风格练习曲教材,以及王震亚、黎英海、樊祖荫著述的五声音阶调式和声理论书籍,从实践至理论搭建起深入探索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的音乐学习道路。

蔡曦曾录制齐尔品的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Op.51 OP.52),并长期与中国音乐史学家合作演出了多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音乐会,此场讲座的讲解表现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钻研与热爱,以及对传播中国钢琴艺术的执着追求。她以专业严谨的解析、生动形象的类比、准确的示范,让在座师生了解了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的独特魅力与演奏真谛,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通讯员:王娇阳 李亚丽
审读人:凌俐 刘珂